當然,台灣的「實至名歸」讓北京和台灣的親中陣營倍感挫折,因此,不斷在一些表象上挑毛病,甚至於挑鬥蔡政府。
Photo Credit: AP/ 達志影像 緬甸國防總司令敏昂萊(Min Aung Hlaing) Photo Credit:REUTERS/達志影像 一位緬甸士兵站在仰光市政廳內,目前該建築已被軍方佔領 翁山蘇姬如何回應? 在翁山蘇姬遭軟禁後,全國民主聯盟官方臉書,在週一發表一份署名翁山蘇姬的聲明。至於發動政變的原因則源自去年(2020)聯邦議會選舉,由於軍方支持的鞏發黨表現不佳,當時軍方稱選舉期間有違規行為,但緬甸選舉委員會表示並無證據證明。
Photo Credit:AP/達志影像 政變發生後,在仰光的居民搶購白米 至於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銀行,台灣目前有12家國銀在緬甸當地設立辦事處,有三家國銀玉山、國泰世華、兆豐在當地設有分行據點,其中國泰世華銀行是於今年1月8日正式於仰光開業。」 從1962年至2011年,美國對緬甸是採取限制雙邊關係政策,直到2016年底與翁山蘇姬協商後,基於新政府往民主方向前進,故歐巴馬政府取消了諸多制裁。Photo Credit:REUTERS/達志影像 在泰國的緬甸移工,舉著翁山蘇姬和翁山將軍的照片,在緬甸大使館外抗議軍方的政變行動。軍方強調這場行動上的合法性,引用緬甸憲法允許軍方在「緊急狀態」下接手政府的條例內容,不過全民盟發言人則回應,軍方的行為就是一場政變決定在下班之後兼家教、打工,對於白天全日實習的實習教師而言,無論在體力或腦力上都是一場不好打的硬仗。
在受訪者當中,大多數實習教師正介於23-28歲這個轉大人時期,進到學校後他們承擔教學、導師、行政等多項任務,在制度中卻被掛以「學生」之名,這意味著這場作為大多數實習教師的第一份職場經驗,被理所當然的視為「學習」而「無給薪」。當看到已經取得教師證的同學、朋友們,相繼退出角逐正式教師的環島教甄戰場,還在途中的實習教師,眼見一旦走上這條路,經濟狀況未得穩定前方路途漫漫,數度遙望仍不見終點時,不免興起能夠堅持多久的困惑與忐忑。」不僅不斷強調著人類生命的共創性,也警惕人類之所以是人類,不會只是人類的功勞,一切與一切都互相關係著。
在這次雙年展的五種星球,則像這句話一樣,將立場空間化。因此,哈菈薇所說的「我們都是地衣。以五種不同的星球「全球化星球」(Planet Globalization)、「維安星球」(Planet Security)、「逃脫星球」(Planet Escape)、「實地星球」(Planet Terrestrial)、「另類重力星球」(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)作為你我對自我理解的社會環境做假設,嘗試以不同的實質空間的譬喻、探討你與我對我們所處的地球的不同理解與使用下所產生的社會、政治、生態等具體影響(我們在不同的星球上,而非只是觀念不同)。對拉圖來說,國際目前面臨的局勢,似乎很難用「你與我都在共同的地球生存,因此,我們必須注重生命、非生命與環境的共生」作為號召。
在這顆星球上最大篇幅的作品尤拿斯.史塔(Jonas Staal)的《史蒂夫.班農: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,2018–2019》(Steve Bannon: A Propaganda Retrospective, 2018–2019),透過將川普左右手史提夫.班農的長期拍攝的右派政治宣傳片切割,取出多種聳動的圖像元素,作品將右翼權貴與民眾的恐慌用圖像描述出來。你我的理解不同、你我在不同的地方,那將你我的不同立場,透過作品的闡述放在同一個空間裡,是否,我也能夠「理解你從哪裡來。
」(We are all lichens!)地衣,在美國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(Lynn Margulis)的解釋中,不僅是一種多物種的共生(symbosis),更是一種共生體(symbiogenesis)。在英文中有一句較口語的片語,描述對他人處境的理解:「I can understand where you are coming from」,中文直譯為「我能理解你從哪裡來」。企圖以此錄像來講述全球化的超適地化(hyper localisation)的問題,以賺頭做的切割、原料開採等單一源頭汲取與剝削所產生的遺毒。這樣的差異已經大到,好似我們在不同的空間中生活,環境破壞的後果似乎不會是破壞者的後果,這種後果卻需要在其他星球上的其他生命來承受。
「全球化是一個被近期對地球現代化的常識所想像的地域。「透過真菌與綠藻的合作,地衣遍部苔原、成為北極圈動物的的食物,而這些動物則成為住民的食物。這種想像意味著在地球上的大家都可以永遠、沒有任何限制的過著美式生活。就算想像中間的組成從繪圖學、地質學及地理學而延伸,依然還是一種對地域的想像。
2020的台北雙年展《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》(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),以布魯諾.拉圖(Bruno Latour)在2018年於哈佛大學演講時所提出的理論與假說《我們似乎不住在同一星球上—一座虛擬天象館》(We dont seem to live on the same planet—A Fictional Planetarium)為雙年展做空間與理論的架構。」[2]工業化後、福特主義化後,美國社會帶動了產業鏈模式依然持續著影響今日的社會,工廠代工、原料開採、廉價的他國勞工成為各地企業得利的基本模式。
Photo Credit: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全球化星球 全球化星球上的生存,顧名思義,透過全球化的「交流」得以使星球上的居民生存。讓.卡通百依.姆肯迪(Jean Katambayi Muendi)的裝置《Yllux》則是這樣的集合體。
前言—關於2020台北雙年展 美國學者唐娜哈菈薇(Donna Haraway)每每在演講時總會提到:「我們都是地衣。在這個星球展區中的作品皆闡述著某種地區與地區的交涉,某種地區的剝削與他者的獲利。卡通百依.姆肯迪的作品是他對小時生長記憶的組成。在卡通百依.姆肯迪的祖國剛果共和國,銅做為科技必需品、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產物,但在他生長的地方盧邦巴希卻經常停電,在地能取的銅也普遍劣質[3]。」[1]作為共生體,地衣並不是貿然出現的產物,而是透過多種個體(entities)的協力所產生的、具有物質性(materiality)的生命。全球化作為資本工具、全球化作為利益泉源、全球化作為生存之道。
在這些星球上,環境與生存模式有著不同定義。Photo Credit: 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《預兆》(Présage) 維安星球 維安星球的維安講述著國族與民粹主義。
以不同的星球作為對現勢理解的分類,每種星球都有對自己的捍衛」不僅不斷強調著人類生命的共創性,也警惕人類之所以是人類,不會只是人類的功勞,一切與一切都互相關係著。
前言—關於2020台北雙年展 美國學者唐娜哈菈薇(Donna Haraway)每每在演講時總會提到:「我們都是地衣。因此,哈菈薇所說的「我們都是地衣。
對拉圖來說,國際目前面臨的局勢,似乎很難用「你與我都在共同的地球生存,因此,我們必須注重生命、非生命與環境的共生」作為號召。你我的理解不同、你我在不同的地方,那將你我的不同立場,透過作品的闡述放在同一個空間裡,是否,我也能夠「理解你從哪裡來。在這次雙年展的五種星球,則像這句話一樣,將立場空間化。」(We are all lichens!)地衣,在美國生物學家琳馬古利斯(Lynn Margulis)的解釋中,不僅是一種多物種的共生(symbosis),更是一種共生體(symbiogenesis)。
」[2]工業化後、福特主義化後,美國社會帶動了產業鏈模式依然持續著影響今日的社會,工廠代工、原料開採、廉價的他國勞工成為各地企業得利的基本模式。在這顆星球上最大篇幅的作品尤拿斯.史塔(Jonas Staal)的《史蒂夫.班農:宣傳大業的梳理與回顧,2018–2019》(Steve Bannon: A Propaganda Retrospective, 2018–2019),透過將川普左右手史提夫.班農的長期拍攝的右派政治宣傳片切割,取出多種聳動的圖像元素,作品將右翼權貴與民眾的恐慌用圖像描述出來。
以不同的星球作為對現勢理解的分類,每種星球都有對自己的捍衛。在這些星球上,環境與生存模式有著不同定義。
這種想像意味著在地球上的大家都可以永遠、沒有任何限制的過著美式生活。以五種不同的星球「全球化星球」(Planet Globalization)、「維安星球」(Planet Security)、「逃脫星球」(Planet Escape)、「實地星球」(Planet Terrestrial)、「另類重力星球」(Planet with Alternative Gravity)作為你我對自我理解的社會環境做假設,嘗試以不同的實質空間的譬喻、探討你與我對我們所處的地球的不同理解與使用下所產生的社會、政治、生態等具體影響(我們在不同的星球上,而非只是觀念不同)。
企圖以此錄像來講述全球化的超適地化(hyper localisation)的問題,以賺頭做的切割、原料開採等單一源頭汲取與剝削所產生的遺毒。2020的台北雙年展《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》(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),以布魯諾.拉圖(Bruno Latour)在2018年於哈佛大學演講時所提出的理論與假說《我們似乎不住在同一星球上—一座虛擬天象館》(We dont seem to live on the same planet—A Fictional Planetarium)為雙年展做空間與理論的架構。讓.卡通百依.姆肯迪(Jean Katambayi Muendi)的裝置《Yllux》則是這樣的集合體。在英文中有一句較口語的片語,描述對他人處境的理解:「I can understand where you are coming from」,中文直譯為「我能理解你從哪裡來」。
Photo Credit: 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《預兆》(Présage) 維安星球 維安星球的維安講述著國族與民粹主義。在卡通百依.姆肯迪的祖國剛果共和國,銅做為科技必需品、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產物,但在他生長的地方盧邦巴希卻經常停電,在地能取的銅也普遍劣質[3]。
「透過真菌與綠藻的合作,地衣遍部苔原、成為北極圈動物的的食物,而這些動物則成為住民的食物。「全球化是一個被近期對地球現代化的常識所想像的地域。
這樣的差異已經大到,好似我們在不同的空間中生活,環境破壞的後果似乎不會是破壞者的後果,這種後果卻需要在其他星球上的其他生命來承受。全球化作為資本工具、全球化作為利益泉源、全球化作為生存之道。